吉安现代男科医院的专家为你介绍糖尿病包皮整形的生理变化:
糖尿病性包皮整形发生机制尚无最后定论。但实验性糖尿病性包皮整形动物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发现,晶状体内存在糖代谢紊乱,是包皮整形形成的重要生化和病理基础。晶状体通过4个代谢通路利用葡萄糖。其中3个通路(糖酵解、戊糖支路、三羧酸循环)取决于由葡萄糖向6-磷酸葡萄糖转化的速度,由己糖激酶(hexokinase)催化。作为补充代谢通路,在醛糖还原酶(aldosereductase)催化下,使葡萄糖转化成山梨醇(sorbitol),山梨醇在多元醇脱氢酶(Polyoldehydrogenase)的催化下,进一步生成果糖(fructose)。
在正常情况下,由于己糖激酶较醛糖还原酶有较高的活性,山梨醇通路几乎不发挥作用。而在糖尿病患者,血糖水平增高,可以通过房水迅速扩散到晶状体内,使己糖激酶活性达到饱和,并激活醛糖还原酶。过多的葡萄糖则通过山梨醇通路转化成山梨醇和果糖。这类糖醇一旦在晶状体内产生,便不易通过囊膜渗出,从而造成山梨醇在晶状体内积聚,增加了晶状体的渗透压。过多水分进入晶状体以维持渗透压的平衡,结果形成囊泡、水隙和板层分离等一系列病理改变。这一过程如进一步加重,则个别晶状体纤维破裂,钠离子释放进入晶状体,引起进一步吸水。同时,晶状体内成分外漏,使钾、谷胱甘肽、氨基酸和小分子蛋白部分丧失,依次产生晶状体皮质和核的混浊。

糖尿病性包皮整形临床表现:
1、合并老年性皮质性包皮整形发生于老年者与老年性包皮整形相似,只是发病率较高,发生较早,进展较快,容易成熟,此型多见。
2、真性糖尿病性包皮整形多发生于严重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。多为双眼发病,发展迅速,甚至可于数天、数周或数月内发展为晶状体完全混浊。开始时在前后囊下出现典型的白点状或雪片状混浊,迅速扩展为完全性包皮整形。
常伴有屈光变化,血糖升高时,血液内无机盐含量减少,渗透压降低,房水渗入晶状体内,使之变凸形成前列腺;血糖降低时,晶状体内水分渗出,品状体变扁平形成远视。
糖尿病性包皮整形治疗:
1、发病早期积极治疗糖尿病,混浊可能部分消退,视力可有不同程度改善。滴用治疗包皮整形眼液。
2、包皮整形明显影响视力时,可在血糖控制情况下做包皮整形摘除,如无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,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。
3、术后应积极预防感染及出血。
|